首页  >  县情  >  临高名人

临高名人

来源: 发布日期:2022-08-18 09:21 责任编辑: 分享到:
微信
X
【字体: 小   中   大

    临高县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人才辈出。每一个历史时期,都留下了临高文艺工作者前行的足迹。他们在临高这块热土上,默默无闻地栽种艺术之花,浇灌心灵之果,为繁荣临高的文学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为感戴前者,激励后昆,本章记述文学艺术界已故名人 17 名,以示褒扬。

 一、谢渥

谢渥,男,号四西,字景惠,进士出身,授文林郎,福建晋江人。他是本县迁县治于莫村(今县城所在地)后的首任县令。

宁绍兴十八年( 1148 年),胡铨被贬吉阳军(今三亚市),路经临高,谢渥盛情恭迎胡铨,让他住在“茉莉轩”(茉莉轩是谢渥读书休息的场所,院内遍种茉莉花,故名)。谢渥召集全县士子,来“茉莉轩”聆听胡铨讲授春秋大义,传播中原文化。以后,临高县博顿士子戴定实中举,名缀吏部,这是临高士子接受中原文化、步入仕途的开始。当时胡铨讲学用的书桌、坐椅、笔墨砚和留下的墨迹,为谢渥曾孙谢济珍存,直到元初,才遭兵燹焚毁。

谢渥来临高后,把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本县农民,亲身督促农事,教民开荒,农业才逐步发展起来。临高从隋大业三年( 607 年)建县以来的五百多年里,县治虽然几次迁移,总是从这一海边迁到另一海边,那时生产落后,居民多以渔猎为生。全县只有几千户人家,一二万人口,几乎都集中在沿海地区。内地人烟稀少,野草丛生,成为野兽出没之所。胡铨被贬路过临高所写的“野草荒烟正断魂”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。谢渥上任后,跋山涉水,披荆斩棘,巡察乡里,察访民情。决定开垦文澜江两岸平原,采取劝民为农,鼓励垦荒等有力措施,号召农民垦殖荒地,建造田园,发展农业。文澜江两岸平原的村庄大多是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。他推广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,如使用犁、耙、耧、锄、镰等,并教会农民制造和使用龙骨水车、水转筒车等汲灌工具,使稻田淙淙不断地得到灌溉。还传播福建的生产经验和技术,促使农业发展,使农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休养生息。

谢渥,是个关心民瘼的父母官。宋绍兴十九年( 1149 年),在临高发生了稀有的旱灾,水田龟袭,井泉几乎全部干涸,农作物失收。谢渥县令爱民如子,不辞劳苦,视察灾情,访问灾户,想方设法,减轻人民负担,安定民心度过不平凡的荒年。历史上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父母官,老百姓总是久念难忘。谢渥的先百姓之忧而忧,后百姓之乐而乐,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范仲淹之遗风。

谢渥县令,本出身礼义之乡,兵部员外郎之嗣,因奸人当道而迁徙南蛮之域,远离山青水碧之桑梓,历尽艰辛,开发临高;教化斯民,无微不至,其泽无穷。

谢渥卸任后,定居临高城南官位村,其子谢宗恩、谢瑞、谢祥都成为廪贡生,累代书香。谢渥墓在县城南 0.5 公里的锡祥村边,后来刘大霖进士也葬此地。他的后代散居在官位、多琏、兰堂、敦礼、和丰、拜溪、辟逢、龙浪等村庄。

二、胡铨( 1120~1180 年)

胡铨,男,字邦衡,号澹庵,南宋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宋建炎二年( 1128 年)中进士,后任枢密院编修官。宋绍兴八年( 1138 年)秦桧主和,金使南下称诏谕江南,他上疏请斩秦桧、王伦、孙近 3 人,因而谪居新州。他满腔悲愤,填了一首“好事近”词,末一句“欲贺巾车归去,有豺狼当道”。表达他关心国事和对奸党误国的愤懑。新州太守张棣告发,秦桧为此大怒,于绍兴十八年( 1148 年),再把他流入吉阳军(今三亚市)。胡铨路经临高买愁村(今皇桐乡美巢村),口占了“买愁村”七绝一首。到了县城,县令谢渥恭请他宿于“茉莉轩”,胡铨题了“茉莉轩”匾额,并有诗云:“眼明渐见天涯驿,脚力行穷地尽州”。当时谢渥召集全邑士子来聆听胡铨讲授春秋大义,博顿村士子戴定实得到他的教导,勤奋攻读,后成为临高第一位举人。胡铨后经博顿村,恰逢天旱,井水干涸,他在林中发现一泉水,里人后来掘成水井,戴定实命子戴雄飞延请书法家方宗万书写“澹庵泉”石碑 1 块,并请郡守方世功撰写《澹庵泉记》,刻为石碑, 2 块石碑均坚立于井旁作为纪念。

绍兴二十六年( 1156 年)秦桧死后,胡铨迁回衡州,孝宗就位,被召任兵部侍郎。淳熙七年( 1180 年),胡铨逝世,享年 78 岁,遗著有《胡澹庵文集》 100 卷。

胡铨来临高,传播中原文化,对推动本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因此,邑人建立了“澹庵祠”、“澹庵书院”、“澹庵井”来纪念他。诗人王佐对他评价很高,一连吟咏了《茉莉轩》、《澹庵井》、《海外四逐客》、《夜偕友人归姜驿宿澹庵词》等诗,传诵至今。

 

三、戴定实

戴定实,男,临高县富罗乡西塘都博顿村(今新盈镇头东村)人。宋绍兴十八年( 1148 年),抗金名臣胡铨被贬来海南,路过临高,县令谢渥恭请他到茉莉轩为全县士子讲授春秋大义。戴定实得到胡铨的教示和万州人士闾邱钢的指点,文思大进,于绍兴年间考中举人,授签幕职,名列吏部仕籍。他认为自己能置身于仕林,全赖胡铨的施教。晚年回乡后,嘱咐他的儿子戴雄飞将胡铨在临高事迹刻碑留念。雄飞遵从父嘱,于宋嘉泰二年( 1202 年)延请书法家方宗万书写“澹庵泉”三字刻入石碑,竖立于当年胡铨发现甘泉的地方。又于宋嘉定九年( 1216 年)恭请郡守方世功写《澹庵泉记》一文,用巨石镌刻,竖立于井旁,至今尚存。

其子戴雄飞在宋嘉泰年间被荐举,任临高校正。

四、冼雷

冼雷,男,临高县永宁乡县郭都(今临城镇)人。元大德年间( 1297~1307 年),授本县县学教谕,后任昌化军学正。元大德七年,( 1303 年),县令达鲁花赤黑汉,目睹县衙简陋倾颓,下令修复。同年动工,翌年秋修成,冼雷作《重修县治记》一文,以记其事。而后,冼雷第一次编修本县县志,可惜传。

 五、王佐( 1428~1512 年)

王佐,男,字汝学,临高县新化乡蚕村都透滩村(今国营红华农场透滩村)人。因其家乡多刺桐,又称为王桐为。明代海南著名诗人。明宣德三年( 1428 年)生,父亲王原恺为世袭抚黎士舍官。母亲唐朝选,是琼山唐舟(监察御史)的侄女,生二女一男。王佐大姐王春,二姐王兰。王佐七岁时,父亲去世,教养子女的重任由母亲承担。母亲知书识礼,命王佐追随名师,虽远在千里之外,也遗王佐前往就读,学问日进。稍长,母亲索性带他回娘家,拜叔父唐舟及丘浚为师,经过两位名师的指点,王佐获得了很大的教益,为他今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基础。

明正统十二年( 1447 年),王佐刚好 20 岁,参加乡试中了举人。次年春试,不幸落第。后来进京师太学(国子监)读书。王佐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,祭酒吴节、司业阎禹锡都称赞他,并向宰相李贤推荐,李贤也深信他将来必成大器。可是,由于某些权势者的妒忌,多方压抑,王佐在太学呆了 19 年,始终没有考取进士。眼看年近 40 ,他只好向吏部报到,要求铨补。

明成化二年( 1466 年),王佐出任高州府同知。那时候,高州府内流寇扰乱。王佐到任后与太守孔镛协力筹谋,领兵守御,贼不敢犯。都御史韩雍采纳了王佐的治乱方案施行后,地方遂告平靖。

明成化五年( 1469 年),母亲病故,王佐奔丧回家。成化十年( 1475 年),王佐任福建邵武府同知。在任期间,府属泰宁县发生盗乱,佥事张懋巡行至郡,饬令王佐查察盗情。王佐说:“现在盗势猖狂,如果急攻,必定誓死抗拒,不如采取安抚之策,诱劝投降,以分化贼势。”结果,王佐招降盗贼党羽数十人,余众溃散,境内得以安定。

成化十六年( 1480 年)王佐调充福建乡考试官,一直到弘治二年( 1489 年),后改任江西临江府同知。王佐从政二十余年,辗转于三府之间,没有升迁。但是他勤勤恳恳,为老百姓办事,既不趋炎附势,又不阿谀求荣,政绩廉明,士民爱戴,有“仁明司马”之称,故“所居民爱,所去民思”。他每一离任,当地人民就修建生祠来纪念。

王佐晚年回家后,与同县致仕训导谢宁、国子监学生王锡、隐士王政等人为密友,经常互相往访,或谈论诗书,或优游山林,怡然自得。为了修身养性,陶冶情操,他从外地买回 400 多种花卉,种植在桐乡书院左边,称为聚景园。写下了优雅有趣的回文诗 4 首。

王佐一生爱读诗书,晚年眼睛昏花后,还经常叫家人念给他听。正德四年( 1509 年),王佐自知不久于人世后,仍然胸怀旷达,写下了自己的生圹诗。

明正德六年( 1511 年),王佐奉郡守王子成之命,与唐胄等聚集东岳祠(府城东北 0.5 公里)编修《府志》。因对一些历史问题看法不一致,王佐仅仅写了一篇《东岳行祠会修志序》便告归。这次修志拖延了十年,正德十六年( 1512 年)唐胄(海南琼山人)才修成《琼台志》 44 卷。王佐先写的《琼台外纪》一书,几乎全被唐胄录入(琼台志)。

明正德七年( 1512 年),王佐在家逝世。享年 84 岁。主要著作有《鸡肋集》、《经籍目略》、《琼台外纪》、《庚申录》、《原教篇》、《金川玉屑集》、《珠崖表录》等。

《鸡助集》和《琼台外纪》是王佐的代表作。《鸡助集》有诗 302 首,杂文 82 篇,是他著作中的精华。《琼台外纪》是一部地方志书,记录了海南的风土人情,地理山川等掌故。《琼崖表录》是王佐写给皇帝的奏章,陈述珠崖的重要,指出汉弃珠崖、元设土舍的错误,语多恳切。他的诗,状物、写景,刻画入微;怀古抒情,清新隽永,多为爱国忧民之作。他的《天南星》中的“夫何生海南,而能济饥饱。八月风飕飕,闾阎菜色忧”和《鸭脚粟》中的“三月方告饥,催租如雷动。”“琼民百万家,菜色半分病,每到饥月来,此草司其命。”都是王佐关心人民疾苦的表现。《哀使君》、《哀四义士》和《海外四逐客》等诗篇,则通过悼念宋末琼州安抚使赵与珞及四义士(谢明、谢富、冉安国、黄之杰)抗原殉节和怀念抗金名臣李纲、赵鼎等人,以表达他的爱国思想。王佐特别推崇胡铨,一连写了《澹庵井》、《茉莉轩》、《夜宿胡澹庵祠》等诗。其中以《茉莉轩》 2 首,词多激愤,在读书人中广为传诵。至于他的《菠萝蜜》、《食槟榔白》、《禽言九首》、《鹧鸪媒》、《桐乡夏景》、《金鸡岭》、《益智子》等诗篇,识者推为上品。

王佐被誉为海南四大才子(丘浚、海瑞、王佐、张岳崧)之一,尤以诗文见长,世称“吟绝”。明代琼州府提督副使胡荣称赞王佐“博学多识,见道精审,故诗词温厚和平,文气光明正大,当比拟唐宋诸大家”。明进士户部侍郎唐胄说:“《琼台外纪》一书,乃王桐乡先生精力所在”,又云:“其词之中易温雅,气之光明隽伟,当比拟于古诸大家”。现代大文豪郭沫若(四川乐山人)称赞他为爱国诗人。明隆庆年间( 1567 — 1572 年),琼州府海一带商民,于海口市关厂坊(今义兴街)立西天庙,奉祀王佐,现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六、刘大霖( 1596~1635 年)

刘大霖,男,字孟良,号心琼,临高县永宁乡县郭都(今临城镇)人,是本县唯一的进士。

刘大霖出身一个累代书香的家庭。祖父刘世豪,虽隐居不仕,但很有文名;父亲刘珍,官至思州(治所在今贵州省务川县)知州。刘大霖从少年时起,已与诗书结下了不解之缘,整天手不释卷,废寝忘食。

明万历四十三年( 1615 年)考中举人,四十七年( 1619 年)考中进士,被任为大理平事,因下肢瘫痪,归里隐居,终身不仕。

刘大霖回家后,急居不出,以文字自娱,处世宽和,品行端方,死后郡邑推重,列为乡贤。《琼州府志》及《县志》称他“盛德可观”,为“郡邑推重”。明崇祯八年( 1635 年),海南副使苏某查知已故进士刘大霖“道高操洁,志行光明”,饬令临高知县赐给衣巾礼物与他的长男,作为奉祀。明末,县奉旨建进士坊于县治之前;清顺治十八年( 1661 年),知县蔡家祯移建于文庙棂星门外;雍正六年( 1628 年),知县鲁遐龄移牌坊建于中街;民国二十六年( 1937 年),因牌坊倾颓,刘氏合族移建于刘氏宗祠面前。牌坊正中石刻“进士”两字,两旁有王良弼先生题“学重琼邦,名高徽省”对联。后人至此瞻仰,肃然起敬。

七、史流芳

史流芳,男,陕西华州人,清康熙三十至三十七年( 1691~1698 年)任临高知县。任职期间,注重史治,发展生产,推行教育,编史修志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 1694 年)编修《临高县志》二卷。

 八、樊庶

,男,字潜庵,江苏扬州人,清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一年( 1703~1712 年)任本县知县。在任各县期间,注重吏治,关心文化和建设。

首先,是招抚流亡,重建家园。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二年( 1680~1683 ),本县连续四年大旱,又遭海盗蹂躏,虽经县令李绳祖清减赋税,民困稍苏。但此后十余年,临高屡遭天灾人祸,百姓流亡各地。樊庶莅任后,劝告农民回乡生产,社会安定。

他目睹县衙简陋颓败,上任不久即动工兴建,至康熙四十六年( 1707 年)四月竣工,历经五年余。其费用都从官员俸薪扣拨,不向民间摊派。

其次是重建临江桥(即文澜桥)。县治东门临江,明初县丞陆升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后,行人称便。但是桥不坚固,每逢江水泛滥,常被冲毁。康熙四十二年( 1703 年),樊庶用巨石砌桥底,然后用桐油渗石灰,塞填桥座漏洞,使石桥更加坚固。

当时,县治东门空地,设露天市场,日晒雨淋,商民甚感不便。樊庶发动商民捐款,修盖市房,以利商民买卖。康熙四十三年( 1704 年)他倡导捐俸薪,在县治东南 15 公里,征并土地,建立多文墟。鼓励商民建房宅,集市贸易。

同年,他购置船只,在马袅渡口摆渡,方便商民往来。

康熙四十四年( 1795 年),县治东 5 公里之官荣桥(今头铺桥)崩坏。樊庶召集民工,以巨石砌基,修筑坚固,并疏浚下流,引水灌溉良田,更名为“迎恩桥”。

是年,樊庶在东门外茉莉轩左边,建立一所育婴堂,收留孤儿养育,深受人们称赞。又在县治左边,重建一所预备粮仓,贮藏粮食。

除了地方建设外,还注重文化事业和吏治改革。在他上任第二年(康熙四十三年),台风吹毁孔庙西庑等处,康熙四十四年( 1705 年),他募集薪俸白银 1000 余两,选派生员陈英略等 12 名,负责督工,历时二年,把孔庙修建一新。并在棂星门西边,建正学讲堂。讲堂落成后,樊借公余之暇,给童生讲课。

是年,又在茉莉轩左边,建一所义学。用薪俸买那绵都四图一甲民田一庄为义学田,作义学膏火费用。

是年,他倡导修志,广贴文告,征集史料,采访地方掌故,至康熙四十六年( 1707 年)三月,编成《临高县志》 12 卷。并亲手整理王佐的《鸡助集》,为之作序,重行刻印。他的吏治改革,如禁止赌博、革陋规、减公费、去图长、免收户、清榔税、更匠灶、恤蛋户,弭盗贼,做到政简刑清,闾里安谧。

樊庶为人清廉不苟,勤政爱民。时常下乡,巡查农务,访问民间疾苦。康熙四十七年( 1708 年)之后,他积劳成疾,加上家中人口众多,生计困难,老百姓闻讯后,纷纷用布袋盛米来馈送他。这事传为美谈,后来乡贡王伟业倡导民众于东门外筑一亭,称为馈米亭,并撰《馈米亭记》。康熙五十一年( 1712 年),他因病离任,遗下《保赤堂记》一文及《阅稼》、《雨后》、《斋中即事》、《巡视海口即事》、《览镜》诗六首,流露了廉洁爱民,淡泊明志的情操。临高人民爱戴樊庶,建立了不少石碑来纪念他。

九、张岳崧( 1773~1842 年)

张岳崧,男,字子骏,另字瀚山,号觉庵、指山,清乾隆三十八年( 1773 年)出生于临高县新化乡遵宪都罗万村(今美台乡罗万村)。其父张居伟搞乳猪生意,由临高贩运乳猪到琼山出售,落籍琼山甲子地区,后辗转到定安县高林村定居。张岳崧随父母至高林树立籍。清嘉庆十四年( 1809 年)己巳嘉庆五旬寿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及第,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探花郎,被学术界誉为明清海南四大才子(丘浚、海瑞、王佐、张岳崧)之一,海南四绝(丘浚学识渊博,著作等身,世称“著绝”;海瑞为官司清廉,耿直忠心,世称“忠绝”;王佐勤奋笃学,以诗文出名,世称“吟绝”;张岳崧笃学不倦,精通书面,世称“书绝”)中的“书绝”。

张岳崧年少时,生性聪敏过人且放荡不羁。他在三及村(今址在县看守所之北,已湮没)林员外家陪读时,常常因贪玩受私塾先生的责骂。张岳松撰了一副对联:“不怕贪贪得八斗五车贪仁富义;何嫌荡荡到龙楼凤阁荡子成家。”表示他的远大抱负。十岁时,他带着书籍行李拜琼山县的蔡尚昭为师,学业进步很快。清嘉庆九年( 1804 年),张岳崧参加甲子科乡试中举人。清嘉庆十四年( 1809 年)中进士,以一甲第三名及第,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探花郎。嘉庆皇帝为海南的张岳崧能考中这样高的名次而喜悦地说:“何地无才乎!”张岳崧中探花后,回到临高县罗万村宗祠拜祖时题写了一副对联,上联:自元而明而大清流长源远;下联:由举以进以内翰祖德宗功。张岳崧还为罗万村《张氏家谱》撰写了一副对联,上联:祖宗临高住;下联:子孙定安居。

张岳崧中进士后,一生为官,历任翰林院吉士、编修、侍讲,四川乡试主考官、会试同考官,国史协修,文颖馆纂修,文溥阁校理,文英殿纂修,江苏常镇通海(常州、镇州、通州、海州)兵备道,两浙盐运使,浙江按察使,湖北布政使,护理湖北巡抚等职。他不论在京师还是在外地任官,责任心都极强,政绩斐然,深受上司的器重和百姓的赞颂。

清道光十一年( 1831 年)三月,张岳崧奉命赴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,连月霪雨,江河暴涨,东南各省水灾严重。为了治水救民,他上任的第二天,就亲临灾区,乘小舟,冒风雨,渡扬子江督察,发现数百里河床仅靠一线堤,非常危险。于是,他亲自率领军民冒雨筑堤,立在泥淖中,从半夜至次日傍晚未从离开。随从以为堤险,请他避开,他说:“堤以卫民,避将焉往?”冒险坚持督率官民护堤,竭力抢险,终于治平水患,化险为夷。同年,张岳崧还同林则徐( 1785~1850 年,福建侯官人)司江北赈抚事宜,亲自冒着风雪,周历水乡十余邑,细心查户口,监督发放救灾米粮,并考察河流地势,写了三本治水灾的《水利论》。

张岳崧非常注重整顿吏治。他任湖北布政使时,楚汉江一带不断发生水灾,黎民困苦,财政拮据。他克己奉公,竭尽职守,除弊兴利,做到堵诸浮费,使款归实用。对灾民关怀备至,鼎力救济,采取措施,稳定粮价。从别地逃荒来的灾民,也先捐兼俸,以创经费,还发文到各郡县,遇灾民过境,一律安抚资送,勿令远涉邻省,及窜入苗疆滋事。与此同时,筹集铜铅,铸钱发入兵饷,并发赏给民间,以利于通货,使兵民受惠。为利国利民,他还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,理好财政。他提出“藩司职在用人、理财”,对属官要“聆其言论,察其操守,细微不忽,遇殖谬必究其事。”后来他曾查处一桩“盘踞需萦”案,把搞阴谋诡计的犯罪官员立即逮鞫服罪,群吏肃然,官民交融,此后孤鼠敛迹。

张岳崧非常重视兴学育才。他在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,就捐俸修建荒废的汉中之涅中书院、恐昌之南安书院、绥德之雕山书院等。他还曾在羊城(广州)之越秀书院、琼州之琼台书院、肇庆之端溪书院和雁峰书院等讲学,传播知识。他捐资合刊《邱文庄 ? 海忠介文集》,并多方搜辑丘、海两公之遗文。

张岳崧与民族英雄林则徐多次共事,志同道合,都积极主张查禁鸦片。嘉庆末年和道光初年,张岳崧和林则徐同在翰林院任职;道光十一年( 1831 年),他们同司江北赈抚灾民事宜;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( 1833~1838 年),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、护理湖北巡抚,林则徐任湖广总督,由于志趣相同,交谊甚深,对与国家民族休关之事均有同感,同是禁烟派。

清道光十九年农历二月( 1839 年 3 月),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查禁鸦片。当时身任护理湖北巡抚的张岳崧闻风而动,积极响应,极力支持。张岳崧在向道光皇帝所上的《奏查禁鸦片章程》中,提出严禁鸦片的主张和看法。他还撰写《匡谷论》,阐述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,指出每年被外国刮走的白银就有几千万两,“未有如洋烟之为祸愈烈也”,“古今恶行,其损身、败名、丧财、废事,无甚于此者。以外夷诡诘之物,以人厚植而流祸中国,而至人皆病瘦赢夭不止”。并为此提出上条禁烟办法:“一曰遏其贸易;二曰禁造此物;三曰示以禁法;四曰讲明义理。”他还在《议设立收毁洋烟公局启》中指出,若想禁绝鸦片,必须严于追究法律刑事责任。并为此付诸实施而新辛苦奔波。

清道光十九年( 1839 年),张岳崧因母丧奉讳归里。是年农历五月,他路过广州,宿于越华书院,寻机会见林则徐,商议禁烟事宜。林则徐委托他回家期间,协助办理雷州、琼州禁烟之事,他积极支持和尽心尽力而为。他每到一地,都召集乡绅设局收缴烟具,发药劝诫。士民生意应试及赴乡闱者,俱要互结。是年农历和八月初一日,他给林则徐一封汇报信中说:“日前一函,将岳崧抵籍日期,并查禁洋烟情形申报,谅蒙垂览。……至洋烟一事,各县城、乡市集,人情顽,大费提斯。又绅士无多,而地方辽绝,极难周遍。崖、陵、昌、感尤似化外,查禁之难似此。”他还向林则徐禀报了从海上偷运鸦片入境的情况,并提出禁止办法:“管见以为似宜严禁民船不准出洋,而限以时日,庶可免此。”

张岳崧品德端方,生活严肃,不苟言笑,居外恭敬,造次必以礼。居官政绩卓著,廉洁奉公,从不受贿中饱私囊。从钦命士官数十年,未曾置产业,敝庐数椽,够蔽风雨而已。林则徐在向道光皇帝汇报情况时,也说张岳崧品学兼优,办事公正严明。道光皇帝也感赞张岳崧“综务精明,持躬格谨。”

张岳崧敦笃交谊,助人为乐。清道光四年( 1822 年),临高同乡王尚锦拔元(拔贡第一名),到京初上任,忽暴病身亡。当时在京任翰林院编修官的张岳崧,出于乡情友谊,派其从弟张岳昆护送王尚锦的柩棺,千里迢迢运回临高,交付王尚锦的家属。

张岳崧博学多才,文章、诗词、书画、政治、经济、水利、医学无所不精,其诗赋宗汉魏而出入唐宋诸家,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,临仿各造转录,片纸只字,世人争索珍藏。其述著也甚丰,著有《公牍倡存》 1 卷、《筠心堂文集》 10 卷、《筠心堂诗集》 4 卷、《远河北行记》 1 卷、《训士录》和晚年同明谊合编的《琼州府志》 44 卷等传于世。他的著作、书法作品,迄今广州中山图书馆均保存完好。

清道光二十二年( 1842 年),张岳崧在家中病逝,终年 69 岁,葬于今琼山市甲子镇毛头村前。

在张岳崧的直接熏陶下,其子张钟秀于清道光二十八年( 1848 年)参加会试,中进士第 39 名。

十、聂缉庆

聂缉庆,男,湖南衡山人。于清光绪十三年至十四年( 1887~1888 年)任本县知县。上任之际,正值盗匪猖獗,他即以捕盗安民为先务。首先悬重赏,侦察得盗匪踪迹,后派兵勇加紧进剿,先后捕获要犯 20 余名。不久,又捕获盗首陈五卿;地方始告安靖。之后,着手修筑城垣,设立保甲,加强社会治安。他勤于政事,常邀请公证绅士议论政务,处理不偏不激,秉公决断,因此甚得人心。

他注重建设,先后修葺了胡李公祠和其他祠庙。他还在北帝庙、三营圩、波莲圩、南宝圩、和舍圩、马袅圩、龙波圩和安全港设义学,延师主讲。他热心县志的纂修。康熙年间樊庶编成的《临高县志》,时隔 180 余年,他决意重修,将俸禄捐为基金,召集士绅着手编纂。次年其调任,继任知县张延续修,至光绪十七年( 1891 年)县志始告完成,全书 24 卷。

十一、张延

张延,男,直隶天津人。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( 1888~1894 年)任本县知县。在任期间,注重文化教育事业。他为人温厚仁慈,廉洁自守,勤于政务,体恤民情。他参照前任聂缉庆的做法,注重清政简刑,无忧于民,深得老百姓的信赖和爱戴。他热心编史修志,继往开来。他上任伊始,就继续完成前任知县聂缉庆尚未完成的修志任务,至光绪十七年( 1891 年)县志始告完成,全书 24 卷。

十二、王良弼( 1886~1944 年)

王良弼,男,号肖岩,临高县波莲镇美珠村人。他青少年时期,勤奋好学,涉猎广泛,知识渊博,会吟善写,是个墨士文人;为人正义清廉,爱国忧民。但当时处于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的中国,政治腐败,经济衰退,文化落后,民不聊生。对此,他深恶痛绝,故早年就树立雄心壮志,负航东游到日本留学,毕业于早稻田大学。归国后,民国九年( 1920 年)应民选任本县县长,接着充任粤军第五统统领,卸任后解甲还乡,于民国二十年( 1931 年)亲手创立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(今海南省临高师范的前身),并担任校长。在其担任县长期间,为民办了许多好事。

一是减轻赋税,为民解忧。旧社会,地主拥有大片土地,农民无田耕种,饥寒交迫,痛苦不堪。他们为了谋生,往沿海一带挑盐贩卖度日,但由于赋税繁多,人民负荷沉重,仍难于喘气,杳无指望。王良弼身为县长,了解民情,深有同感,便果断作出减轻盐建筑材料赋税的决定,为民解忧,把原来盐杂税百分之十减少到百分之五。农村的农民每个人丁,在原来征收粮杂税的百分之十二(即一百斗稻谷征收十二斗)减少到百分之六。这一压减博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和爱戴,人人拍手称快。如今在世的八旬以上的老人,对王良弼减轻赋税的事迹仍记忆犹新,铭刻于怀。

二是注重农业,兴修水利。有一片两千多亩的水田,位于和皮美鳌、南朝、兰堂、带笏、美珠、苏来等村中间,三年种稻两年荒。当时,此片水田是栽种“茅稻”禾的,每年三月初旬插秧的,到了十月才收割。三年两荒的原因是禾苗每每被洪水淹没沤死,颗粒无收,农民叹声不已。王良弼县长觉察后,立即下令修建南桥,开挖渠道,把田里积水排到文澜江中去。此后,这片酸性荒田几经不断改良,变成了米粮仓,每年收成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。经此一举,不仅受益于当地农民群众,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兴利除弊之举对当地群众改造自然、科学种田起到启迪作用,乃是有别于当时一些大小官吏之奇闻。

三是破除迷信,注重医学。过去,从县城西门通往新盈公路两旁的一带农村,农民多患血吸虫病,从根梅、和皮、多罗、罗顿、地郎至头星等二十多个村庄的农民,个个面黄肌瘦,容颜憔悴,患病者家属纠纷求神拜佛,修“风水”。然而患病的人未见减少,病情越来越严重。有的弄得家破人亡,有的村庄迁移,悲痛惨绝,目不忍睹。王良弼为解除群众的疾苦,下令毁掉神佛,破除封建迷信,命中医生及时以中药为农民治好吸血虫病,使不少患者起死回生,使吸血虫病逐步消除,深受农民感戴。

四是慷慨解囊,为民办校。他在任期间,将公款拨给马袅、和舍、南宝、加来等地区兴办小学,离任时,无法交帐。他便将祖置兰蒿田一丘( 300 担)卖给抱瑞村郑开贵,得光洋 1200 元,用来垫补公款。

民国十四年( 1925 年),王良弼充任粤军第五统统领,驻扎于雷州半岛,仅一载,粤桂军队混战,割据地盘,腐败不堪,他感觉到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,不义之战,死等鸿毛,是何足惜?于是,他毅然离开官场,旋回故乡。他隐居数载,看到我县文化落后,于民国二十年( 1931 年),慷慨解囊,出钱购买桌、凳、校具和修房子,以我县文庙为校址,创办临高乡村师范学校,并任第一任校长。培养了不少人才。他才华横溢,平易近人,对教师体贴入微,关心备至。有的教师因子女较多,家庭生活困难,他慷慨解囊相助,许多教师为之感激不已。对有才华的教师,他爱才如命,付高薪聘请入校任教。他一向善吟诗题词,精于书法艺术,为乡村建校和喜事起撰过上千副对联。其中较好的是追悼亲友的挽联:“清屋谢民国兴二百年专制虽除捐棺泸滨普海痛心曾似我;我师起洪宪灭八十年日共和再造血汗干同胞瞩目更何人”此联曾在当时全省挽联评比中荣获第 3 名。

拒当汉奸,大义凛然。王良弼先生后期虽在故乡隐居,但他对当时政府的腐败,极端厌恶,早意料到中国将有论陷一天,可爱的国土将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,千百万人民即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,为此,他逃避官场,解甲还乡。目睹国陷人亡,他叹息不已,为民族义气,他宁可玉碎,不为瓦全。他对两个亲生儿子所走不同的路,态度也截然不同,二儿子王树藩投奔共产党,救国救民,他由衷感到欣慰,并时刻协助,鼓励支持。而投靠国民党的大儿子王建藩,却遭到他经常谩骂指责,他说:“建藩呀建藩,你当县参议员有何用处?你要是缺钱花,我给你。”

民国二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一日( 1939 年 11 月 21 日),日军占据临高后不久,汉奸王受甲奉日军队长高见之命,威迫王良弼出任伪职,他坚决拒绝。一个月后,日伪又派汉奸王金童来引诱说:“我奉皇军林田司令之命来拜访你,他和你曾有日本同学,请你到海口一行。”良弼以“患病”为由再次拒绝。民国三十三年农历三月十三日( 1944 年 4 月 5 日),日军蜂拥入村逮捕他,他跑到古柏村附近,因患严重心脏病,摔倒而死,终年 59 岁。

十三、刘和贵( 1910~1974 年)

刘和贵,男,临高县人偶戏演员,工小生,乳名那圣,临高县波莲镇和绵村人。出生农家,九岁私塾,读了三年诗书,后因家贫失学,到美鳌村舅父家牧牛。他秉性聪慧,生性乐观好动,整日又唱又跳,特别是爱唱民歌,看过戏班演出之后爱上了“啊罗哈”,放牛时,喜在牛背上或草地上唱几段,自娱自乐。民国十二年( 1923 年),被班主雷华看中,带入戏班学唱小生,因其勤奋好学,不几年,技艺大进,被观众称为“小小生”。后与正旦刘教英同台搭演,更是相得益彰,成为艺坛上的一对妇孺皆知的“金童玉女”。民国二十七年( 1938 年),因社会动乱,戏班停演,雷华班也因没戏演而无法维持,宣告解散,刘和贵只得回家务农。不久,刘和贵欲重新组班演戏,得知与他合作多年的刘教英被卖到那大镇万发公司某职员为妻,心中不忍,步行几十里到那大镇当工人,设法接近刘教英,谎称兄妹。刘教英也因留恋他俩搭演的时日,不数日,拿钱赎身,重返家乡组班演戏,二人又重新活跃在人偶戏艺坛上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县政府组建临高县第一个职业木偶剧团——木艺剧团,刘和贵被任命为团长兼主演,继续活跃在舞台上。

刘和贵嗓音佳、音质亮,唱腔流畅悠扬,韵味浓厚,吐字准确清晰,行腔运调镇密绵延,富有弹性,往往令听者回肠九曲。记忆力强,凡演过的二百多出剧目均能熟记,因有文化,熟悉历史掌矿颇多,故能随唱随编。他名气虽大,但仍虚怀若谷,常向同行讨教。每到一地演出,喜走门串巷,与人交谈,并抄录了不少典故和诗联,并熟记于心。演出时,常能随机应变,贴切地运用典故和诗联,使剧情或人物赋予新意。如在《海瑞被囚水牢》剧中,他列举历代忠臣受难,为官清廉,爱民等掌故,一连数百句唱词不重复,使人百听不厌,且获益颇多。较拿手的剧目有《海瑞被囚水牢》、《樊梨花》、《拜寒江》、《潘葛祭妻》、《薛丁山征西》、《李旦下淮》、《武王伐纣》、《纣王化身》、《王其青进花园》等几十出。他饰演的薛仁贵、薛丁山、狄青、海瑞等角色,最为出色,观念传颂不衰。

十四、刘教英( 1911~1981 年)

刘教英,女,临高人偶戏女演员,工旦行。乳名 女不 教,临高县皇桐乡和伍村人。自幼爱看人偶戏,爱唱人偶戏。十二岁时入雷华班学唱旦行戏,与刘和贵配演,很快崭露头角,为观众赏识。没多久,她和刘和贵成为人偶戏艺坛上一对深受群众喜爱的“金童玉女”式的最佳搭档。后因社会动乱,民生无着,戏班也停演,刘教英嫁到和舍镇先光村,因与丈夫感情不和,被卖给那大镇万发公司某职员为妻。但生活仍不尽人意。不久,刘和贵从家乡来寻她,而她一直留恋戏班,不数日,毅然决定拿钱赎身,与刘和贵同返临高,组班演戏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木艺剧团担纲主演。 1958 年,她被派往广州学习期间,学习掌握了不少木偶操纵表演技艺。返回临高后,带领剧团同仁对偶像进行改造,不仅加大了偶像的头部,且偶像更为生动,面貌一新。此外,还将由操纵木偶的双手改服装内为服装外。使木偶表演更具灵活性和更有利于表演舞蹈性。

刘教英戏路较广,文、武旦皆能。口齿伶俐、吐字清晰,唱腔清脆亮丽,优美动听,扣人心弦,且能随编随唱。如在《拜寒江》中饰演樊梨花,与薜丁山(刘和贵饰)对唱一个多小时,唱词通俗易懂,意切情真,腔调优雅、圆润、流畅、唱到动情之外,声泪俱下,观众无不唏嘘叹息。台步优美,婀娜,功架稳健、娴熟,表演武中带文,刚柔相济,形神兼备,故而深受观众喜爱。生平出演的剧目颇多,拿手剧和角色有《穆桂英》中的穆桂英,《木兰从军》中的花木兰,《昭君出塞》中的王昭君,《邓怀玉下山》中的邓怀玉,《拜寒江》中的樊梨花等。

十五、王兴明( 1895~1981 年)

王兴明,原名显金,又名景伦,本县波莲镇美珠村人。他相貌清秀,生性聪慧,被龙波墟琼剧武生孙发茂收为弟子,教以琼剧、粤剧唱腔,以及台步、摔架、蹬马等武生基本功。民国元年( 1912 年),孙发茂介绍他给琼剧名伶吴长生为弟子(吴和孙均以表演关王戏著名),王兴明在吴长生的带教下,技艺大进。民国四年( 1915 年)吴长生又介绍他给鸡蛋班为南派武生,民国七年至八年( 1918~1919 年),被文焕班聘为小武;民国十年至十四年( 1921~1925 年),参加十四班公司班,到南洋演出;民国十六年( 1927 年)被十五仔班聘为武生;民国十七年( 1928 年),在南洋被著名花旦陈雪燕看中,聘为武生;民国十九年( 1930 年),在南洋加入建悦班演出;民国二十三年( 1934 年)回国,参加著名的成贵班;民国二十五年( 1936 年)秋,参加郑长和的琼雪梅班,跟该班再次出国演出。先后到新加坡、曼谷、金边、西贡、海防等地演出。因其技艺出类拔萃,扮相英俊,华侨称他为“靓兴明”。

1937 年“七七”事变时,他正在新加坡,与花旦陈雪燕相遇,陈雪燕旧情未断,愿与王兴明结为伴侣,共同执掌戏班。他因离家日久,决意回国,遂向雪燕婉言谢绝。民国二十七年( 1938 年)仲夏,他到曼谷,被泰国一大班主看中,多次设宴招待,聘请他入班,结果被他以回国探亲为由拒绝了。他回国后,旋即被聘请到郑长和班。海南沦陷期间,本县日本汉奸林桂森、郑其贤请他出来组建剧团,他以体弱名病为由,予以拒绝。日本投降后,他在府海、琼文一带参加各琼剧班演出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他在海口琼和剧团演戏。 1953 年,屯昌县南强剧团聘他为武打师傅。 1954 年,他与毛富昌(新盈人)发起组织琼剧团,得到县人民政府的支持,成立了临高县艺新剧团,从万宁剧团招聘名旦冯爱连、小生林树政。剧团每次演出,都受观众赞扬。 1956 年,担任艺新剧团艺术团长。 1958 年,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员;多次出席县劳模会,先代会。 1962 年,戏剧家田汉来临高参观,提出要发掘传统剧目,他潜心研究,整理出《樊梨花点兵》、《杨金花夺帅印》等传统剧目。 1965 年,任海南艺人福利委员会副主任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他被迫离开剧团,回家闲居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反革命集团后,他年逾八旬,还向县委和文化部门请求,为重建临高琼剧团而贡献余热。 1977 — 1978 年,他不辞劳苦到海南各地物色演员,并亲自带徒授艺,言传身教,不遗余力。 1979 年,因病住院。出院后,被海南文化局聘为琼剧传统艺术顾问。他耐心指导学员练基本功。 1981 年 1 月 16 日病逝,终年 86 岁。

十六、吴奇勋( 1914~1981 年)

吴奇勋,男,原名宁万,别名吴芬,出生于临高县临城镇发豪村。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,向往革命。

民国二十四年( 1935 年),他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,广州各大中学校响应北平“一二 ? 九”爱国运动举行 3 次罢课游行示威,中大学生朱文畅惨遭杀害,造成“荔枝湾”惨案。吴奇勋当晚奋笔疾出,声讨国民党的罪行。民国二十五年( 1936 年),他参加党的秘密外围组织——中国共产主义联盟,民国二十七年( 1938 年),参加中国共产党。

民国二十七年农历八月( 1938 年 10 月),日军南侵,广州告急。年底,他同中共连阳三属特别支部陈风接上组织关系后,到阳山的小江墟、黎埠墟等地的小学教书,与共产党员梁天培等成立党支部,他当支部书记,进行抗日宣传,发展党的组织,吸收马秀居入党。民国二十八年( 1939 年)间,他参加粤北特委在连州主办的第一期党员骨干训练班学习。民国二十九( 1940 年),参加粤北特委在清远县开办的县级干部训练班训练。民国三十年农历 1 月( 1941 年 2 月)训练结束,他被派回连阳中心县委工作,任副特派员兼宣传部长。连县地处粤湘桂边界,居五岭南隅,四面环山,传达布置工作,要越过敌人的封锁线,翻越畸田岭的青架山。每翻越一次,需时 2 天。山脚和山顶气温变化大,上山时穿单衣,到山顶则穿棉衣,而且常有虎豹出没。吴奇勋幸得当地百姓授予驱虎豹的口技,边走边吹口技,才免受虎豹的伤害。

民国三十年农历九月( 1941 年 10 月),组织安排他回中山大学复学。在校里与共产党员吴振乾、莫福枝、罗湘林、孔庆余等创办《堤上壁报》,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,教育团结同学。民国三十二年( 1943 年),中大毕业后,与共产党员林西平、吴振乾、邓文礼到翁源县翁北中学教书,因支持学生罢课起风潮,同年冬被解聘,离开翁源。

民国三十三年( 1944 年),他在国民党主办的《柳州日报》工作,当时报社已建立了中共党组织,社长罗培元任党委书记,总编辑张深任组织部长,编辑主任吴奇勋任宣传部长。报社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员的手中。民国三十三年( 1944 年)秋,日军侵入桂林,报社撤迁。这期间,吴奇勋写了《再不能拖延对奸伪的严惩了》、《再谈惩办战犯与国奸》、《临别赠言》等文章。

民国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( 1946 年 1 月),他回到广州,与李海峰主办《学习知识》杂志。并成立了共产党支部,李海峰任党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、负责发行工作;吴奇勋任宣传委员,负责编辑工作。由于国民党法西斯文化专制,《学习知识》被迫停刊。同年 12 月底,李嘉人(当时任华南分局委员兼秘书长)派吴奇勋和爱人叶林枫回海南。民国三十六年( 1947 年)初,他在临高简易师范学校教书。半年后,转回海口市《民国日报》社当电讯编辑主任。在《民国日报》 4 个月,边编电讯,边写文章揭露国民党罪行。他的《船上日记》,揭露国民党官场送礼贿赂的丑闻;《西路公路上的跳舞》,写公路坎坷不平,汽车在路上似跳舞颠簸,揭露公路局收人民的钱,不修路;《论厕所文章》揭露国民党包庇汉奸的卑劣行径。在报社电讯组里,他争取了工作人员何定南的协助,将发电讯权掌握在自己手中,对有利于共产党的电讯就发,不利的就不发。在报社干几个月后,转入海口侨民中学教书。当时有位进步教师黄力,国民党要逮捕他,吴奇勋即通过何定南通知黄力立即离开海南。当天晚上,由何定南带黄力躲在张欣(地下党员)家,第二天,便搭上了去上海的船。

1949 年夏,李海峰来信,说李嘉人要到北方去,短期不能回来,要他想办法和当地党组织联系。吴奇勋到临高找王造镜,没有联系上。又回侨中当教师。暑假后,回临高二中(今新盈中学)教书,与进步教师魏汉涛(广东连县人)创作二中校歌,歌词中有“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”语句,铿锵高昂,奋发上进。

1949 年 10 月,他进入解放区,在琼崖西区专署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《海南日报》第三副总编辑、海南中学校长、海口市民盟副主任、海南行政区党委知识分子办公室主任、海口市教育局长、《海南日报》总编辑兼党委书记,后调海南教育处工作。他经常教育子女要勤俭朴素,团结和睦,廉洁奉公。 1981 年 11 月 9 日因病逝世终年 67 岁。

十七、王纲传略

王纲( 1909 — 1992 年)男,原名正路,号耐辛。临高县美良龙田村人。八岁入私塾,民国十三年( 1924 年)在临高县城中山小学读书。其时恰逢国共两党合作,于时代的熏陶下,萌发了新民主革命思想。民国十五年( 1926 年)当选为临高县学生联谊会成员,经常跟随共产党人冯平、林日华等深入农村宣传破除迷信,反对土豪劣绅等活动,受到时任国民党临高县党部负责人王超(共产党员)的赏识,被调入县农民协会当干事。 1927 年自学考上广州教忠中学。第二年考进广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(原江村师范学校)。

民国二十年( 1931 年)师范毕业后被派到清远县当小学教师。 1932 年又自学考上广州南越大学,由于经济困难,仅学习一年被迫停学, 1933 年转回到家乡,接受临高县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王良弼的邀请,在附属小学教国文。他大力提倡现代白话文体,推行国语拼音教学。开创我县用拼音字母结合汉字教学的先例。 1937 年至 1938 年间转任加来第三高级小学和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教员。

日寇侵占海南时,临高县城居民进行疏散学校被迫停办,王纲恪守教育,始终不渝的信念,坚持在美台抱瑞村从教,学生有来自全县各地一百多人。

日寇投降后,民国三十五年( 1946 年)他到临高简易师范学校当专职教师,直到海南解放。

1950 年 4 月,王纲老师到府城参加海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处举办的“海南暑期学习团”,而后,被中共临高县委,县政府任命为临高简易师范学校校长。(后由时任海南行政公署主任肖焕辉颁发任命书)

1952 年,临高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临高县初级师范学校, 1954 年与临高县第三初级中学合办,两块牌子一套班子,王纲出任校长。 1956 年 9 月,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,临高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广东临高师范学校(中师)乃与临高县第三初级中学合办。王纲继续担任校长至 1957 年卸下师范校长职务。 1958 年,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临高县第三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,改名为临高中学,由王纲担任校长。在王校长的带领下,临高中学的各项工作逐步跃居海南各县的前列。

1962 年,我国著名诗人、戏剧家田汉先生到临高县考察,王纲校长与田老彼此酬吟、唱和,成为诗友。 1963 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,出席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。 1946 年至 1965 年间,王纲校长为了改善学校环境,增加生源,他带领全校师生,在政府部门仅拨款 1 万元的情况下,通过勤工俭学、自己动手的方法,建成临中建校史上第一座两层八间教室的教学楼,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。

1966 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他受到不公正的迫害,被遣送回老家劳动。 1969 年 8 月返校当教师, 1981 年恢复校长职务, 1982 年退居二线,任名誉校长。

王纲校长一生热爱党,热爱祖国,热爱人民。从事教育几十年,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,桃李满天下,不愧为临江一代师表。党和人民给予莫大的关怀和爱护。晚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。他多次被评为省、地、县先进教育工作者,连续三届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 1981 年当选为临高县政协副主席。

1992 年因病于 7 月 23 日逝世,终年 83 岁。

其子女均自立自强,家庭美满幸福。

十七、临高“歌王”戴志勇

    “哩哩美是我们临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我将尽我所能,将哩哩美唱响琼岛内外,向世界展示临高哩哩美文化,让更多的人了解临高。”海南民间“歌王”、临高哩哩美传承人戴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。

“哩呀哩哩个美,哩哩个美雷爱,雷爱”,是哩哩美渔歌的经典旋律,让我们在这个优美的旋律中,跟着戴志勇一起领略临高的哩哩美文化。

传承哩哩美文化

走在古镇调楼的石板街上,老远就听到了悠扬的歌声和阵阵掌声,人群中间戴志勇正在唱自己新创作的哩哩美歌曲。

“今日朋友来相会,双手捧酒灌您醉;久逢知己千杯少,望友常来我家聊。”一段热情的祝酒词配上哩哩美优美的旋律,让人群发出了欢呼声。

戴志勇告诉大家,临高人很好客,但一直以来没有一首祝酒歌,为了弥补遗憾,他用哩哩美的旋律创作了一首祝酒歌,希望大家能传唱。

在“哩哩美”渔歌的演唱上戴志勇已经达到顺手拈来的境界,就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,你叫他创作一首,他可以根据所身处的此时此景立马给你唱出一首来。

戴志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哩哩美渔歌的传承人之一,在民间也有“歌王”的美誉,由于热爱哩哩美这门艺术,多年来他一直忙于哩哩美的研究、创作和传承。

戴志勇采用普及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法,他利用节日、节庆活动在村里镇上举行哩哩美大赛普及唱法;同时重点培养5名学徒,2011年他的徒弟王宏伟获得北部湾渔歌节“歌王”的称号。

正因为戴志勇在“哩哩美”渔歌上的贡献和影响力,这段时间临高县有关部门在编写《哩哩美精选》一书时,就请他专门撰写了部分内容。在记者采访他时,看了他撰写的文稿,内容是渔村和渔民的风俗习惯和5首他精心创作的“哩哩美”渔歌,有上万字。他手里拿着几本厚厚的文稿,一本是他多年来收集的渔歌,正准备出版;还有一本是他编写的渔民风俗,在等着定稿。

戴志勇等传承人的努力,让哩哩美这门艺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,现在重大节日、节庆活动哩哩美都成了必演节目。

传承人们的坚守也让哩哩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,临高县成立了哩哩美宣传队和哩哩美研究协会,另外还将哩哩美纳入音乐课程,设立临高二中为传承哩哩美培训基地,并拟将哩哩美带进歌舞厅。

创作百首哩哩美

“我喜欢唱哩哩美,主要是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。”戴志勇说。

自从“哩哩美”渔歌出世后,千百年来,抱才这个传统的渔村一直不缺唱“哩哩美”的高手。戴志勇的爷爷就是其中高手之一,到戴的父亲也同样不逊色,是调楼地区公认的高手。到了戴志勇,渔歌唱得更是无人能比了。一家三代都是唱渔歌高手,这在临高是绝无仅有的。

正是有爷爷和父亲作为榜样,让戴志勇自幼就开始接触了“哩哩美”渔歌,并因此痴迷。七八岁时,他就学唱,有时爷爷或父亲不在家,他一听到有哪个渔民在唱,他便跑过去,蹲在一旁专心地听,一边听一边模仿哼几句。上下课时,他都会一边走路一边旁若无人地唱。这样,他的歌越唱越好。就是到现在,他每天吃过早餐后,都要哼上几段“哩哩美”。

尽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,但从20多岁开始,他就尝试着进行创作。“20多年来,我已创作了数百首,目前记录下来的有上百首。以前在酒席上唱的没有记录下来。”戴志勇说。

为了不拉下唱功,每天他都要练唱几句。在练唱的同时,琢磨着进行创作。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的改善及变化,创作出具有时代烙印的“哩哩美”渔歌。

据专家考证,渔姑的叫卖声就是“哩哩美”渔歌的最初旋律:卖鱼(雷),大家来买鱼(罗)……后来,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,如赶海、织网、婚嫁等,都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,并不断延伸发展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“哩哩美”渔歌。临高“哩哩美”渔歌自形成到现在,已传唱了千年,经久不衰,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。

 

   十七、谢文经

 

谢文经生前的照片(好友张德美提供)

 

2012年8月27日上午6时11分,被誉为海南本土音乐泰斗的谢文经在广州病逝,享年81岁。谢文经是著名的民歌作曲家,他的代表作《久久不见久久见》、《黎家姑娘》等,传遍海南岛内外。

谢文经,1931年出生,海南省临高县人。1950年参加工作,当过小学音乐教师,1953年调入海南民族歌舞团(即广东民族歌舞团)担任歌队队长、演唱演员、创作组组长和艺术委员会主席。曾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进修作曲,是中国音协会员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、广东省音协理事。毕生从事海南民间音乐的收集、整理,并创作出大量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。歌曲《舂米谣》、《久久不见久久见》、《黎家姑娘》等,都获得过国家级或省级奖项。

女儿回忆:慈父生前有两大遗憾

在女儿谢玉虹心目中,谢文经一直是一个慈祥的父亲。从不摆任何架子,从小教育孩子做人要安安分分。受父亲的影响,儿子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,而孙女目前在国内某音乐学院读音乐这一学科。谢玉虹说,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简朴的人,平易近人,乐于帮助喜欢音乐的人。

据她了解,父亲喜欢音乐是受爷爷的影响,因为我们是临高人,所以父亲从小喜欢哼哩哩美。早期父亲是一名歌唱演员,中途才转行当作曲家。父亲在创作时,半夜三更如果有灵感的话,也会马上起床将曲谱写下来。父亲比较中意海南民族音乐,特别是黎族民歌。为了创作更好听的歌曲,他会深入黎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,和大伙打成一片,以便获得最真实,最纯朴的素材。

8月29日,谢玉虹告诉记者,谢文经生前有两大遗憾。首先父亲认为黎族音乐是非常具有海南特色的音乐,可惜这好的音乐没有走出海南,走出中国,让更多人认可黎族音乐;父亲生前创作了近千首作品,但一直没有机会创办个人的音乐会,这让人非常可惜。

网友建议:追记“文化功臣”一等功

谢文经的去世,在海南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,不少网友都为这位音乐泰斗去世表示惋惜。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美在新浪微博上说,海南黎族音乐泰斗谢文经老师已于8月27日早晨6点11分在广州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。让我们对他的谢世表示哀悼,对他为海南民族音乐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!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则在微博上称,建议海南省政府为海南本土音乐泰斗谢文经追记“文化功臣”一等功!

同行眼中:他毫无架子诲人不倦

“谢文经老师的去世,对海南民族音乐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。”海南省文联国家一级作曲家、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、海南省合唱协会会长张德美遗憾地说,谢文经深通黎族、苗族、临高和儋州调声等多种曲风,他的创作既没有离开原生态,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,又不失自己原创的东西。这是非常难得的,很多有才华的音乐家不一定能做到的。

张德美回忆道,他和谢文经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10年前的一场民族音乐活动上。谢文经老师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的长辈,没有任何大师的架子。最难得可贵的是,当他向谢文经请教民族音乐时,谢文经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教给他,毫无保留。

业界行动:将举办追忆音乐合唱会

张德美说,谢文经老师除了自己创作歌曲外,还培养了不少海南本土的歌手。比如海南省黎族青年歌手黄婷丹,苗族歌手陈颖春和琼州学院老师李爱京等。谢文经老师对这些歌手都十分耐心地辅导,让他们在演唱时能抓住歌曲的灵魂,以便更好地唱出民族风。

“谢文经老师对海南当地音乐民族风格的把握是相当贴近生活的。”张德美告诉记者,谢文经老师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,拜访民间艺人为师,深入到黎族百姓生活中去。所以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海南民族风格,深受海南各大合唱团的喜爱。张德美称,为了悼念谢文经老师,将在海南举行民族音乐合唱会,届时演唱的歌曲都是谢文经创作的作品。

附件:

网站地图 |  联系我们  | 网站支持IPV6

版权所有 临高县人民政府网  主办单位:临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
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2345

琼公网安备 46902402000007号   政府网站标识码:4690240002   琼ICP备05000041号

电子信箱:lgez255@163.com  开发维护: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  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版权所有:临高县人民政府网
主办单位:临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2345
琼公网安备 46902402000007号
政府网站标识码:4690240002 琼ICP备05000041号
电子信箱:lgez255@163.com
开发维护: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